当前位置:主页 > 教育 >

禁令下奥赛培训会走向消亡吗?多元化选才窘境(2)

来源:中国新报作者:admin 2018-03-17 09:06点击:

  现有的经验数据显示,获得五大学科奥赛国家金牌,便可直接被清华北大降到一本线上录取;获得国家二、三等奖,很大概率可获清华北大60分降分录取优惠;清华、北大、中科大、浙大、上交大等名校,自主招生进入初审的学生里,超过95%为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得主;甚至获得省级二、三等奖,也可申请大多数985或211高校的自主招生。

  因此,几乎可以断定,只要奥赛仍与“考大学”挂钩,尽管基础端教育在严厉“禁赛”,高中教育阶段,学科奥赛并不会因此降温。因为,问题的根源并没有解决,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禁止选拔,但名牌大学的录取人数是不变的,还是需要选拔呀!在笔者看来,随着名校自主招生的兴起,一些高中为了提高名校升学率,奥赛热情高涨,如人大附中、衡水中学、杭州二中等各省份排名靠前的高中,都有着完备的奥赛教练培训体系。那么,二三类高中岂能落后?

 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在有些地方,奥赛不仅是“举校体制”,甚至是“举省体制”。

  依靠竞赛评价人才是诚信缺失的无奈

  那么,竞赛是如何演化为高校自主选拔人才评价体系中,无可撼动的“刚需”?

  阅遍这些年高校自主招生简章,我们会发现,几乎所有高校,都会把“竞赛获奖”尤以“五大学科竞赛获奖”列为重要报考依据,在清华、北大、中科大等顶尖高校,为何要把95%的初审名额给予竞赛生?或者说,名校为何偏爱竞赛生?

  以北京大学2017年自主招生简章为例,对于报考条件(非医学)明确提出以下三种类别:

  1.有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类、人文社科类竞赛全国决赛或国际比赛获得优异成绩者;

  2.在我校自主招生专业范围内有相关学科特长、创新潜质,并在国内外相关专业学习实践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者;

  3.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(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学、信息学)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。

  纵观这三种条件,北大简章里,第一条表述比较模糊,第二条表述更加模糊,唯有第三条,表述非常具体,对比赛时效(高中阶段)、名称(学科奥赛)、奖项(决赛获奖)都作了明确要求。其他高校的自主选拔招生简章,与北大要求的报考条件大致相同。

  既然第一条、第二条的表述比较模糊,那么,我有一项发明专利,可不可以证明我优秀?有个老师给我写了一封推荐信,算不算优秀?我发表了一篇论文,算不算优秀?我参加了某项科研实践并取得重大成果,算不算优秀?

  究其原因,这些条件太容易造假了!问一下那些孩子,有多少是自己真正实践做出来的?又有多少是家长花钱包装出来的?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之前,在第三方评价体系没有健全之前,高校才不愿冒着风险,去认可这些来路不明的“优秀”。

  高校自主选拔招生,意在挑选学科特长突出、具备创新潜质、综合素质优异的人才,因此,对人才的评价体系,理应是多元化、多维度的。高校钟爱权威性高、难度系数大的(五大学科)竞赛生,这让“多元化选才”的价值大打折扣,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奈?

  因此要想真正在基础教育领域发展素质教育,破解多元化选才的窘境才是要务。

Copyright © 2002-2024 Chinanewspaper.net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 中国新报 版权所有